南都讯 2月25日,由中国侨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侨商侨企代表和侨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叙桑梓情谊,共商合作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汇聚侨资侨智促进广东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环节,来自海内外的院士代表,以及侨界创新创业企业代表围绕“高质量发展”展开分享。
(相关资料图)
聚焦科技创新是本次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上的高频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在会上指出,现阶段,中国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已经具备,在基础研究方面领跑世界,科技产业的发展潜能巨大。
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赵宇亮看来,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能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型技术的企业和机构,有助于补齐产业链短板,加速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发表主旨演讲。
“2022年底,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了2.18亿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高达526万人,且逐年递增;科研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这是赵宇亮在现场展示的一组行业数据。他指出,“现阶段,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大批能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学和机构,以我所在的纳米科技领域为例,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美国大概30%;截至2021年,中国纳米科技累计申请专利已超43万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成果转化率还偏低,大多停留在论文、专利上,还没有转化成真正的技术、产品、生产力。”
赵宇亮科技创新链划分为九个发展级别,包含实验室阶段、工程化阶段、产业化阶段三个阶段,其中,1-3级为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阶段,7-9级为产业化阶段,而4-6级的工程化阶段由于成果转化率低,成为很多企业“卡脖子”难题。
为了补齐行业短板,2019年时,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简称广纳院)在广州成立,聚焦科技创新领域最薄弱的环节,在科技成果和企业产业之间的鸿沟上架起成果转化的桥梁,将个人的研究能力转化为国家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进一步形成创新链上中下游的同步协调发展机制。
赵宇亮介绍,前三年是启动期,在此期间完成了总部园区的基建,包括生产线基建等工作,团队规模也从一开始的4个人发展到646人,并引入7位院士团队,17位国家级人才;在研产品达到了88个,欧盟出口认证申请达到了66个。进一步实现社会资本参与和专业领域创新突破,其中包括:国内首条6寸一体化IDM产线,5G滤波器产能达10亿颗;全球最薄、视场角最广的AR光导波栅显示模组产品;全球首款达到商业应用标准并应用到显示屏生产线的量子点扩散板产品……
日前,总规模达20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正式均落户南沙,其中有500亿作为科创基金。赵宇亮认为,为科创领域的基础课题研究和技术转化提供的金融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万事俱备东风尽,勇立潮头广东先。”赵宇亮表示,广东不少行业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科创环境的不断优化,他期待未来在纳米医疗、纳米材料、纳米智能器三大产业领域,努力成为创新源头和技术源头,服务好广东科技产业和科技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图片:南都记者 梁炜培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