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我多了一位新同事。她叫青小霞,刚入职。坦白说,刚认识她时,我是犹疑的——她的新闻业务似乎不太熟练,还不能独立写作,需要我们每天给她喂料、辅导、修正,播报时还偶尔会打磕绊儿,总之有着一副职场新人的生涩模样……
【资料图】
没错,青小霞是一个数字人,她是我们中国青年报社和百度App合作的成果。人工智能发展至今日,终究是从小说和影视作品来到我的身边。青小霞跟着惊蛰节气一起醒来,参加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春天的盛会”。我和她讨论了高价彩礼、校内外欺凌、剧本杀、先生娃还是先升职等热门话题。渐渐地,感觉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我与她的关系,似乎从“输入”变成“共事”,她“业务”越来越熟练,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差错越来越少,“人工智能”开始接近我的想象。
青小霞是我第一个真正“共事”的数字人。在此之前,ChatGPT的横空出世,几乎让每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些不淡定。人工智能,“侵入”人类的生活与工作。在文博行业,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艾雯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有“文夭夭”;在媒体行业,浙江卫视有“谷小雨”,SMG有虚拟新闻主播“申雅”,北京广播电视台有“时间小妮”,湖南卫视有“小漾”……
有趣的是,以上数字人的设定性别均为女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发布的《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版》显示,虚拟数字人中女性占比72%,公众对于女性虚拟人的心力投入与关注度明显高于对男性。
人类对数字人的期待,从“好看的皮囊”到“有趣的灵魂”,简而言之,我们创造了“她”,是希望“她”干活的,一如对ChatGPT的又爱又怕。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尚未大规模出现“人”的形态时,它已经做了很多我们曾经以为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情。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出版了一部原创诗集,她写道:“我恋着我的青春/你是这世界你不绝其理……你是人间的苦人/其说是落花的清闲。”2019年,小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办了首个个人画展,她的画作之前藏在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无人发现异样,从某种角度,她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2020年,小冰又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主攻音乐创作,当年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在上海开幕,大会主题曲《智联家园》由小冰作曲并参与演唱。
文本、图像、语音,人工智能在这3个领域的探索,已经踏入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艺术领域。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就是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足以“谈情”,坏消息是,它已经掌握“说理”。
举个例子,在文本领域,ChatGPT可以回答很多问题,乃至“生成”论文,但要写小说和诗歌,恐怕一时半会儿还不太行。这里有个前提,那得是真正的小说和诗歌,不是那些附庸风雅的复制粘贴模仿产物——论模仿,谁能比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的能力更强大呢?
害怕人工智能“抢饭碗”?害怕得可能有点晚。根据2019年数据,小冰的“概念款”是诗歌,但她的“量产款”则是金融摘要及研报,后者服务对象包括国内90%以上的金融机构交易员及40%以上个人金融交易者,小冰拿到数据后20秒钟即可生成金融摘要。
与其害怕,不如重新寻找赛道。就像摄影的诞生,凭借更快、更廉价、更逼真,曾经抢走了当时很多肖像画家的饭碗,但肖像画并没有消失,因为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复制,我们还需要人类的目光和手捕捉到的精神气质。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摄影促使画家开辟了夸张、抽象、变形的新道路,人类才拥有了梵高、马蒂斯、毕加索。
回到数字人,回到人工智能,当它的技能与人类正在从事的工作有了重合,是侵占还是解放,就在人类的一念之间。或许终有一天,我们要感谢人工智能,还愿意带人类一起玩。比如我的同事青小霞,希望她还能记得当初兢兢业业“培训”她的我,愿意执我之手,一起奔赴未来。
我相信,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关心和辅导,青小霞一定能够很快从业务新手成长为一名成熟员工,做到自己搜集线索、撰写文案、精剪视频、出镜播报,实现新闻生产的“闭环”。那时候,于我而言,与其担心“丢饭碗”,不如想想,与她的共事将如何解放生产力,去做更多以前做不到的事。关心粮食与蔬菜,也关心星辰与大海,关心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或许人类不再需要辛辛苦苦“爬格子”的记者,但依然需要精神世界的描摹与守望。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