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去民勤枪杆岭山法幢寺
作者:张有喜
(资料图)
早就听说,民勤有一座山,名叫枪杆岭山,山上有座寺,叫作法幢寺。
我虽是民勤人,但从未登过此山,更未观过此寺。并非山不出名,也非寺不圣神,而是山太偏远,道路崎岖难行,交通不便,一直未能成行。随着时日推延,心中的渴望愈发强烈,山寺愈发神秘。越是神秘,好奇心越强,总想去亲眼目睹,看看山景,拜拜佛祖,了了心愿。
直到去年初秋,才觅得一个机会。一位同事的老母亲去世,我和几位同事驱车前去吊唁。他家在收成乡礼智村。收成乡是全国闻名遐迩的蜜瓜之乡,礼智村的蜜瓜又是收成蜜瓜之最,因为它靠沙邻山,特别适合蜜瓜生长,沙是腾格里沙漠,山就是枪杆岭山。
祭拜之后,品尝了地道的收成蜜瓜,香甜之味直达心脾,此时,有人想起了枪杆岭山上的那座寺。一位同事说:“不知道枪杆岭山上的法幢寺远不远?既然已经到这儿了,若不远,想去参观一哈。”一呼百应,大家都有此想法,决定上山参观寺庙。
热情的主人派人开车引领我们前去。走过几条乡间小道,我们来到了一条马路,路非柏油路,是一条石子路,但宽阔平坦。向导停车,告诉我们说,从这条新修的路上山,就能看见法幢寺了,不是很远,十几分钟车程。大家顺路望去,未见高山,向导说这就是枪杆岭山。与其说它是座山,倒不如说是个高岗。大概山不在高,有寺则名吧!好奇心驱使我们想去一探究竟。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山顶。山上几乎寸草不生,满眼尽是碎小的石子和雨水冲刷过的泥土痕迹,一片死寂沉沉。偶尔碰到一棵两棵蓬草,似乎就是这山上仅有的生命。
沿路在山上前行,一座塔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一座由石块垒成的烟囱形的简易佛塔,没有基座,没有顶盖,也没有佛像。继续前行了一会儿,我们看到了几棵树,心想,那儿应该就是寺庙了。果然,几棵树下,坐落着一座不大的古寺,红门赤墙,飞檐翘角。寺虽不大,但结构完整,有山门、香炉、宝鼎、大殿、方丈室、藏经室、僧房、伙房等。墙上写有“佛光普照”四字,红墙黄字格外抢眼,我们内心不由自主地虔诚起来,未见佛祖,心已向佛。
迎接我们的是位操甘肃陇东口音的师傅(和尚)。初见我们时,他略微有点诧异,一位同事急忙说,我们就是慕名来看看,他便领我们进到了“办公室”。“办公室”让我们大为惊讶,惊讶其如此现代、如此时尚。“办公室”里有新式沙发、桌椅、电脑、电视、电风扇。师傅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解释说,这些都是政府配备,主要用来接待外来的僧客和领导。他们闲时也看电视,了解时事,电脑主要用于学习和跟其它寺庙交流。
有位同事建议,既然来了,就该拜佛。师傅引领我们来到大殿,袅袅梵音从殿里隐隐传出,丝丝香气扑鼻。我们神色庄重,内心虔诚,跟在师傅身后,亦步亦趋。原以为是师傅们正在作佛事,推门进去,我却没有看到师傅,原来是佛像旁边的一个音箱在播放。正中的佛像高大雄伟,两侧的略微矮小。我不信佛,也不识佛,自然不知这里供的哪路佛祖,但又不愿请教,生怕暴露我的孤陋寡闻。师傅给我们每人三支香,磕头作揖后圣神地插在了香炉里。不知怎的,此刻,我们的内心,突然变得特别平静祥和,没有了功名利禄之争,忘却了生活琐事之烦,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似乎远离了尘世。
师傅左手立掌于胸前,右手持犍稚敲木鱼,嘴里念念有词,好像为我们祈福。一位同事嘀咕了一句:“谁带钱的呢?捐个功德。”大家手忙脚乱,一无所获,都用手机支付,谁还带钱呢?幸好,我从包里发现了二十元钱,捋展之后,双手献于佛祖脚下,佛祖一直面无表情,不知是否满意?我想,应在佛祖的脚下立一张二维码,上书“菩提有心,扫码结缘”等诸如此类的话,好让伏拜者敬表善心。
交谈之后,我们得知,寺里只有两位和尚,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不老,四十多岁,小和尚不小,二十有余。我们诧异,二十多岁,风华正茂,青春如炬,怎么出家为僧?不知小伙子遭遇了什么样的人生磨难,让他万念俱灰,来到这荒僻之地,苦对青灯。老和尚说道,小和尚没有什么人生不幸,只是他潜心向佛,四大皆空,故来此修行。真是心中有佛才拜佛,内心存善才行善。小和尚来此修心,修行,渡人,渡心,渡情,祈天地平和,愿万民安祥,积善成德,完成平身夙愿,彰显佛教真义。大多宗教,都教人向善,劝人弃恶,让人心有所寄、心有所安、心有所惧,以祈众生平安,社会祥和。
老师傅拿出几个蜜瓜款待我们,说是信众敬献,也算佛食。我们一听,有点犹豫,不敢与佛争食。师傅笑着说,这都是佛祖前献过的,佛已经吃过了,你们放心吃吧,吃完后大吉大利,身体康泰,佛也希望众生有食。于是,我们大快朵颐,不仅口齿生香,还觉得有股“真气”进入脏腑,让人内心充实,精神饱满。
我们又磨蹭了一会儿,大家心照不宣,都想等等外出的小和尚,想看看他长什么模样,跟他交谈一下,可终究没有等来。看天色不早了,我们只好告别老师傅,驱车回城。路上,我们几次谈到小和尚,设想过他的家庭、他的家人,但只是猜想而已,大家都希望他早日修长正果,心有所安,情有所系!
我打开手机,搜了一下枪杆岭山法幢寺,想不到还真是座名寺。网上是这样说的:金刚岭山法幢寺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原名枪杆岭山接引寺,1937年,由近代著名高僧、佛教“法幢正宗”创始人心道法师创建,为第一个法幢宗寺院,被史学界认定为佛教新宗派“法幢正宗”之祖庭,在西北佛教界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文革期间,寺毁僧散,仅存遗迹。改革开放后由心道法师嫡传弟子当代高僧融开法师、谛显法师主持重建。因为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修殿堂工程质量较差,历经风雨,均已成危房。2014年以来,在民勤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各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之下,寺院重建了观音堂、地藏殿、及念佛堂、办公室、伙房、接待室、流通处等附属房屋建筑,初步改变了寺院危房状态。县委统战部经多方协调为寺院打井一眼,修建通寺公路6.8公里,联系投资30KVA电力变压器一台,初步解决了长期困扰寺院发展的道路交通、用水用电困难问题,为寺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以来,在民勤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指导下,对寺院周边进行了绿化治理,推进了寺院的生态环境和文明寺观建设的进程。现在寺院已初步形成规模,各种硬件设施基本完善,管理组织及管理制度健全,正在向正规化与和谐发展的目标前进。
作者简介
张有喜,男,高中英语老师,爱好文学写作,有多篇(首)散文、小说、诗歌在纸刊和公众平台发表。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