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文哲/文
在有关清朝的影视剧中,总督、巡抚算是一个高频形象,但由于影视艺术的要求,对其的刻画往往流于表面,只是作为位高权重的象征。
【资料图】
对总督、巡抚的职权运行更是很少涉及,因此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在清朝如何才能从一个普通官吏晋升为封疆大吏。本文从成为总督巡抚的途径、所需要的为官经验和民族成分角度考察了如何才能成为督抚。
得出结论,如果你有布政使身份,又是满洲贵族,又和皇帝关系不错或者朝内人脉关系不错,那么,一旦有总督、巡抚出缺,你成功上位的机会就会很大。满族身份在乾隆朝更能帮你上位,在同治朝汉人布政使身份更能帮你上位。
总督、巡抚官品为从一品和正二品,共同管理一省至数省军民政务,在地方的职权和业务与诸侯王相似,“综制一方”、“统辖文武”,只是没有完全独立的统治权。
按照清朝的惯例,督抚在原则上不受六部的指挥,其政务上可以直接和皇帝对接,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授予,对皇帝负责,是拱卫皇权的重要力量。
也就是说,督抚既具有朝廷治理地方的职能,又是维护皇权的重要力量,因此自督抚设立以来,历代清朝皇帝对于督抚人选的选拔都是十分重视和谨慎的。
如上所言,皇帝通过总督、巡抚管理地方事务,通过总督、巡抚监察地方各级地方官吏,使下情下达。督抚在整个清朝权力结构中的极重要地位使得他的人选考量是皇帝统治天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清朝督抚的甄选有以下三种方式:
1、吏部或军机处提名
在常规选才中,吏部或军机处的对于出缺的督抚职位开出备选人名单,然后提交给皇帝,由皇帝从中选择。即使对于那些有特殊功勋应该擢升督抚的人,其具体情况都应该由吏部商议后再请旨意。这是清朝督抚甄选中最常规的做法。
2、廷臣会推保举
从顺治年间开始,总督、巡抚人选的选拔由九卿参与推举变成既定的制度,而且要召集会议商量。顺治六年就廷议确定:“总督、巡抚员缺由会推保举题补”,康熙六年:“嗣后督抚缺出,……,敕部院大臣从公保举,授以兹任。”
廷臣会推保举是督抚甄选的常规操作,一般由部院大臣在朝会上提名推荐,然后由皇帝裁决。但由于皇帝信息有限,其对被保举的人选大多都是顺从的。
3、特旨补放
特旨补放,是说督抚人选通常由皇帝亲自选拔特定的人选充任,至于选谁不选谁完全由皇帝依据其对地方和备选人员的了解确定。这种选才方式没有既定的制度和规则,主要由皇帝个人意愿决定,不受任何法律条例的限制。但由于清朝督抚人数众多,皇帝不可能每个督抚的选拔都亲力亲为,因此特旨补放只是少数。
比如,康熙十一年,福建总督出缺,康熙就鉴于福建海面不平,民生艰难困苦,就选择了素有名声,能干廉洁的浙江巡抚范承谟出任福建总督。康熙三十三年,原江南江西总督傅拉塔在任上殉职,总督出缺,于是皇帝特选都察院左都御史范承勋出任补缺。康熙三十八年,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出任湖广总督。这些都是由皇帝特旨补放的例子。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皇帝补放的总督巡抚均是身边熟悉或者相对了解的人。这里涉及到清朝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制度,即密折奏事制度。皇帝依赖密折奏事了解地方备选人才和控制在任的督抚。
甚至,有时候皇帝还会明着打听地方督抚的工作情况,比如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在考选贵州巡抚时就多处打听备选人毛文铨的为官名声和政务能力。他曾下旨咨询当时的云贵总督高其倬:“朕想把贵州布政使毛文铨升为巡抚,你看怎么样?”得到高其倬肯定的回答后,才下旨放缺。
由于督抚兼具沟通朝廷和治理地方的重要作用,其人选的任前经验也是十分关键的,通常也是皇帝考察和部院推举的重要依据。
从明朝开始布政使都是地方政务的核心人物,虽然从明代的地方最高首领变成清朝的督抚属员,但其在具体政务上的作用依然明显。《清史稿·职官三》就表明:“布政使在地方主管教化地方军民百姓,统帅府、州、县诸官吏,监察其履职情况,经由督抚向吏部负责,……,提调全省考选事务,对礼部负责,……,均税役,登民数、田数,对户部负责。布政使在处理政务时,一般需要与总督、巡抚商议才能施行。”
也就是说,布政使在民事、财政上均有丰富的治理经验,又是与总督巡抚同治一省,因此,在清朝由布政使升任巡抚,再由巡抚升任总督是常规途径。也就是说,布政使常常是督抚人选的常备军。
对此,有人统计了从顺治到宣统时期督抚人选任职经历的情况。结论是,除了顺治、康熙两朝开国建业,地方基础不稳以外,剩下的八个皇帝统治的时期,总督巡抚由布政使直接升任的比例就高达70%以上,甚至在光绪年间达到82%。乾隆年间有68人从布政使升任督抚。从总数上看,在被考察的465个督抚中,有254个有过布政使任职经验。
除了254个布政使之外,被考察的465个督抚中,剩下211个督抚的任职前的经历情况大致如下。以侍郎充任督抚的有56人,学士28人,都御史19人,按察使13人,其他职位升任不等。
熟悉清朝历史的都知道,在清朝整个统治时期,满汉在权力之中的分别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到1907年还有大臣为满汉之间的矛盾建言献策。
对于督抚这样的地方重臣,同样存在满汉之别。但是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在被考察的465个督抚之中,汉人就有344人,占总数的74%,满人只有102人,占总数的24%。这些数据看起来,好像是地方统治上汉人占优势,但实际并非如此。
首先,从满族和汉族人数比例上可以看出,满人24%的督抚比例其实已经很高了。其次,清朝上层一直都奉行“以汉治汉”的策略。综合这两个原因,可知这种比例倒置并不稀奇。而且这种比例与具体的实际社会环境相关的。比如在乾隆时期,由于乾隆对满汉关系十分敏感,因此满族督抚在113人中占了46人。在同治时期,由于朝廷依赖湘军和淮军,在被考察的34名督抚之中,只有三人是满族,其余31人均是汉人。
综上所述,如果你有布政使身份,又是满洲贵族,又和皇帝关系不错或者朝内人脉关系不错,那么,一旦有总督、巡抚出缺,你成功上位的机会就会很大。满族身份在乾隆朝更能帮你上位,在同治朝汉人布政使身份更能帮你上位。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