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所以中国古代涌现出来的学者很多,而这些学者大多都有很多的优点,其主要的优点是刻苦勤奋和博学。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读书读到口舌生疮、通篇背诵诘屈聱牙的五经四书,想想都为古代学者刻苦勤奋求学精神所感动,后人也确实经常以此教育孩子。
(相关资料图)
博学更是中国古代很多学者的特色,很多学者博览群书、博闻强记,知识无比渊博,号称读尽天下书的就有很多位,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下的事全知道的也不少,这些学者都让我们无比敬佩。
深刻,也确实有很多古代学者无比深刻,殚精竭虑、皓首穷经、苦思冥想、顿悟悟道,事物条分缕析,道理明澈通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人们惊为天人。但这好像仅是全球化以前的事,全球化以后,也就是有了参照对比对象以后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所谓深刻,其实很浅薄,所谓博学,其实知识面很窄,只有刻苦勤奋是真的,而刻苦勤奋的价值也已经大打折扣了。
好在全球化有一个过程,不然中国古代很多赖以骄傲的有关知识、认知的东西都经不住实践检验、事实证明、逻辑论证,很难看的。
对古代中国而言的全球化大概两汉是一个节点,张骞打通西域、佛教传到中国,不仅给中国带来很多未知的事物、未知的时空,还给中国带来新的认知,人生可以有这样的追求、事理可以这样证明,而这些都是中国以前未有的,自然也是以前学者未曾涉及的,不知道这些知识,未思考过这些道理,从而为中国古代学者在知识和道理方面打开了一个新时空,较大程度影响了中国古代学者的认知。
明朝是一个全球化节点,北朝以来传到中国的祆教、摩尼教、景教虽给中国带来和中国不一样,也和佛教不一样的知识和认知,而直到明朝这种不一样的知识和认知因天主教徒来到中国才完全彰显出来,天主教徒不仅带来了有关宗教的知识和认知,也带来了科学,这个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知识和认知,很多知识分子、士大夫、官员都乐于和这些天主教徒交往,学习他们的知识、认知和思维方式,其程度应该不亚于当年中国佛教徒西天取经。这里的很多东西都中国本身所从来没有的,没见过、没听过、没思考过,根本不在认知范围之内,即使是刻苦勤奋、博学的学者也是如此。
与此相关的是西方殖民者也开始全球殖民,开辟新航线、发现新大陆,把全球化推进到一个新层次,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时空,通过玉米、马铃薯、辣椒、烟叶、鹰洋等知道了还有一个比西天、西洋更大的世界,自然也是自己从未认知的世界,尽管现在有很多中国人说印第安人是中国商朝的移民,是中国人的同类,而美洲大陆也早已被写进《山海经》中。
鸦片战争才真正的把中国纳入全球化之中,也真正的使中国人处于难堪地步,难看的不仅是中国很穷很弱,也不仅是中国有形的落后,更是知道了中国人的认知居然有巨大的空洞,已有的认知也很肤浅谫陋,尽管中国以前无数的学者都很勤奋刻苦、甚至博学,还是有无数的领域完全没有认知、无数的观念完全处于蒙昧状态,就像无数的时空完全没有打开一样。
比如自由、民主学说,几千年中国人居然从未涉及,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些认知领域,就是似乎涉及到的法治、科学、人权、正义、公平、贸易、战争,认知也很肤浅,只涉及到功用的皮毛,未究竟过义理,而且片面、狭隘、扭曲,所以这些看似已经有了些认知,其实仅具皮相,不属于真正的认知,就像乡愿之与真正的道德一样,至于创造性更是谈不上。中国古代几千年能称得上创造性的东西不多。
中国古代学者们不仅在知识和认知上有很多的不足,就是认知方法、工具上也有很多的不足,没有逻辑思维、没有真正的实验,不知道形式之中还有内容,现象之中还有本质。
所以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者们,在求学上刻苦勤奋不假,在中国古代那样的时空下博学的也确实不少,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会留下恁么多认知的空洞,为什么会产生恁么多看似深刻其实很浅薄的认知,为什么没有创造性,为什么不注重认知的方法和工具?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